在5月3日的CBA季后赛半决赛中,山西队遗憾地以0-3不敌北京队,未能晋级总决赛。这一结果令人扼腕叹息,尤其是对于山西队的外援迪亚洛的表现,更是引起了媒体人付政浩的关注。
迪亚洛在京晋半决赛中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其核心原因究竟何在?是北京队的雷蒙和曾凡博的单兵防守能力极强,加上周琦的补防,编织出了一张严密的防守大网,使得迪亚洛难以施展拳脚?还是他在阵地战中暴露出了不擅长突破行进间的干拔跳投的技术短板?又或是他自身心态不稳定,无法全身心专注于比赛?
回顾这个系列赛,山西队在G3比赛中调整阵容,将迪亚洛放入替补席。然而他仅打了7分37秒就因崴脚而离场。虽然他在G2比赛中曾有过28分12篮板的亮眼表现,甚至还伴有3次抢断,但这场比赛中他的防守动作也屡次被抓,最终因六犯离场。
进一步审视G2比赛中的这些犯规,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同样的底线发球后的战术犯规,迪亚洛每次都能激怒对手,险些引发肢体冲突?在京晋大战G2胜负已定的情况下,迪亚洛对陈盈骏的犯规几乎引发了一场冲突,而三名裁判赶紧将两人分开。这样的情景与之前的晋粤大战中迪亚洛与宏远球员的冲突如出一辙。那么,迪亚洛的防守方式与他人有何不同呢?
迪亚洛具备成为CBA攻防一体大杀器的实力。他身高一米九八,臂展却达到惊人的两米一十二,加上超强的运动能力和爆发力,使得他具备成为一个出色的球员的硬件条件。按理说,以他的身体硬件只要认真防守,绝对能锁死CBA联赛大部分外线球员。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往往不满足于基本的防守技巧,而是喜欢用一些“聪明”的隐蔽动作挑逗对手。
例如在京晋大战G2中,他在曾凡博倒地后故意从对方身上跨过;又或在曾凡博起身时使用隐蔽的“绊马索”使对方趔趄。此外,他还擅长用夸张的演技制造对方移动掩护犯规,甚至在接触的瞬间使用隐蔽的“回手掏”让对方球员嘴巴见红。这些小动作在篮球场上是极其不专业的表现。
除了对手的防守和战术因素外,迪亚洛在这个系列赛未能发挥出超级大杀器的风采,也与他自身的一些问题有关。他面对高强度的防守后不够专注,总想通过耍“聪明”的防守动作来影响对手的心态。然而当对手安之若素时,他自己却“入戏”太深,陷入这种对抗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进攻端的专注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迪亚洛很喜欢展现“小聪明”,如在G2的一次上篮后马上“抢断”准备发底线球的曾凡博。他的这些小动作纯属浪费自己的天赋。篮球场上应该靠实力和技巧取胜,而不是靠这些下三滥动作。如果他能沉下心来在CBA规规矩矩打球,不靠这些“聪明”动作同样能成为CBA大杀器并赢得外界尊重。
虽然CBA的整体水平相较于NBA确实有一定差距,但CBA依然能提供机会给那些有潜力的球员进行改造和提升。比如马布里这个NBA全明星在CBA蜕变为深受欢迎的“马政委”。希望迪亚洛能在CBA这个舞台上早日成熟起来得到洗礼和改造从而涅槃重生、德艺双馨。我一直坚信阻碍迪亚洛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的从来不是外界因素而是他自身心智的成熟度。